韩敬伟
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九游(中国)绘画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简介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是以客观物象为素材,以中国人文精神为内涵,运用特殊材料(毛笔、墨、宣纸、绢),创造相对因素的相互作用,营造既运动又平衡的势态,创造与大千世界生命节奏相契合的秩序与和谐的绘画形式。
1 中国画的本质追求
中国画最高旨趣不在于对客观事物做简单的描摹,而是通过绘画的整体形式,表达审美主体所体验到的宇宙生命精神,揭示天地旋律的奥妙,“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南朝宋.王微《叙画》)。“肇自然性,成造化之功”(唐.王维《山水诀》),这种追求已经成为传统中国画的普遍追求。
2 中国画的表现方式
中国画生成受《易经》影响很大,《易经》所揭示的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根本依据。在构成形式上,中国画选择了最简化、最方便的方式,即笔墨形式来呈现。笔墨材料,笔法、墨法,笔墨的有机组织能够创造无限变化,可以将事物本身两方面相对的因素通过不同的笔法(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变化)和墨法(干、湿、浓、淡、焦的变化),及笔势上的主次、粗细、刚柔、虚实、疏密、繁简、藏露、宾主、呼应、开合、纵横、参差、奇正、动静、乱整等关系变化转化出来,作画之际通过笔墨形式创造对立因素使之协调,从一个对立到另一个对立,并不断地使之融合统一;通过笔墨形态组织关系营造运动与平衡的势态,使画面充满生气;在控制各种相对因素对比与协调中赋予一种节奏上的美感,并使心灵节奏控制的画面与大千世界生命节奏相契合,这就是中国画所表现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去做物象之表的模仿。能修得通达的画家可将宇宙绝对的生命精神,内化为主观生命精神,提升了的主观生命精神借助作品呈现出来,使客观作品中所表达出的生命精神与宇宙绝对生命精神相契合,这已经成为文人画家的普遍追求,同时也确立了中国画的根本性质。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传统文人画的追求还要继承和传播下去,是由于在传统文人画的追求中能够看到,人类自己能够像造物主一样创造了一个与大自然生命秩序同构的世界,这是中国画笔墨形式表达能够发展下去真正原因,也是笔墨价值所在。我们来欣赏一些大师们的绘画,可以对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有形象化的了解。能修得通达的画家是能效天地之法,并能通过笔墨形式在表达冲突与协调,运动与平衡,节奏感的过程中契合天地之法而感到快乐,并贡献出自己特别的发现与表达。虚谷所作《秋林逸士》借秋林和逸士,表现林木的粗细、曲直、纵横、疏密、刚柔的变化形成的一种结构美。这种组织结构在相对因素的变化与协调中把握着一种节奏感,这便是虚谷所要表现的秩序美。
梅清所作《黄山图册之文殊院》,通过山体的多变与不变、繁与简的对比关系和外轮廓上的变化传达出来一种节奏的美感,将大自然律动的体验转化为一种形式,呈现出内心的美感世界,这是梅清的发现与创造。
黄宾虹所作《树下抚琴图》不做客观的对景模仿描写,力求能在繁杂的自然界中体验一种生命秩序与节奏感,并通过笔墨结构和虚白形态结构的变化组织,构成一种完美而和谐的笔墨形式,这是黄宾虹特殊美感的呈现。
不做客观模仿之功,创造相对因素的相互作用,表达创作主体审美体验,这是中国画表现特点之一。冲突与协调是中国画家组织画面最常用的手法,冲突可产生对比变化,协调可使对立因素融合统一。冲突能够创造变化,可以让人关注,对比越强冲突越大,也越令人关注。利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突出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它也能使画面产生起伏的节奏,没有这些冲突就没有对比,没有对比则会混沌一片。中国画在用笔上是最讲究这种冲突与协调,笔笔相搭无一笔不讲势,最忌平行线和长短无变化的线条组织,在山水画中线条组织更讲究主次、粗细、疏密、纵横、虚实、浓谈等变化,没有矛盾冲突的画面,则会毫无生机,呈现静止状态,但只有冲突而不能协调统一的画面,也会造成矛盾双方支离破碎的感觉。协调是将不同因素融合为一个整体,统一不是同一性,画面上每个要素相异的同时也相互依存,是有变化、有对立的和谐统一。梅清所作《黄山图册之光明顶》山体有大小、主次、繁简的变化,但通过方向相同和形状上的相似获得协调统一,这是一种冲突与协调的范例。
夏圭所作《溪山清远图》采用斧劈皴画法构成画面,是画法或笔法带来的整体感,因此有一种内在的协调感。在画法的协调感上,中国的古典绘画是这方面的典范。古人很少把不同的皴法混用到一幅画面里,所以他们的画看上去非常协调。龚贤所作《山水册》山岩厚重平静与相对几棵树产生对比,形成画面最突出的视觉对比效果,其协调方法是量的比例,如果杂树的面积再多一点,画面就很难协调。这是相对因素的对比在画面上所占的份量要讲比例,如果势均力敌,两种因素将无法协调。
各种相对因素的创造是容易实现的,协调各种因素的组织则有一定难度,协调方法也各异。要寻求画面上的平衡、和谐、稳定、有机协调,这是一种张敛有度、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刚柔并济、阴阳互补关系的把握,艺术的修养在这种适度的把握间呈现岀来。画面的生命感是运动与平衡带来的,在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术语中称这种运动与平衡感为“势”,是画面气韵产生的内在根源,它将气韵这虚玄的概念落实到作品的形式结构中,是艺术创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画在用笔上讲笔势,在画面布局上讲态势,这是中国画的表现的主要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视觉艺术中运动感是靠视觉力带来的。绘画的运动感是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的运动,这是视觉力的作用,只要某一视觉单位具有一定趋向性的视觉力,就会产生一定的运动感觉。而平衡是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状态,但画面上的结构总是发生变化,常常会失去原有的平衡,为了能够获得新的稳定,重新建立新秩序从而获得新的平衡。绘画构成如同大自然,运动是永恒的平衡,在动态下求平衡,平衡不断被打破,又不断的获得新平衡,这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现存的万物都是天道自衡的结果,运动与平衡之道即是天道。中国画的笔墨形式就是效天地之道把握既运动又平衡的一种组织。表达生命形式节奏感是中国画表现的主要特征。创作主体所感受到的那些丰富而妙不可言的东西,通过绘画形式落实下来,让观画者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美感,并为画家所创造的感性样式所感染,这是节奏感带来的。艺术呈现出无限的节奏美感,是因为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节奏体验,并能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正因为有了艺术品的存在,人类可以在丰富而奇妙的艺术世界里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节奏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是通过各种因素在组合上呈现高低、长短、曲直、强弱、虚实、疏密、松紧、主次等交替显现的变化,并使这种变化控制为一种有着独特趣味的节奏。节奏的控制是个性化的,根据自己的审美愿望来设定。比如对疏密节奏的把握,总有一处对比最强烈,在画面其它部位还应有许多疏密不同的对比因素呈现,这种反复出现疏密变化,且强弱不同,面积大小各异,位置交错的变化就是节奏的把握。特殊意味的结构组织,则会呈现特殊的节奏感觉。虚谷所作《水草白条》由几条鱼构成的线条组织,通过疏密、纵横、虚实、强弱的变化控制节奏感,这是虚谷内心节律美感的一种表达。
通过形式落实我们的节奏感体验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但艺术趣味的呈现全凭节奏的特别控制来传达,因此作画能到了这一步,也到了最美好的阶段。以空白为底是中国画表现独特之处,目的是将笔法、墨法、笔势组织关系所表现的冲突与协调,运动与平衡,富有节奏感的笔墨组织呈现的更加鲜明。齐白石所画的《藤萝》将繁杂的藤萝简化为一种美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形式,体现在藤条粗细、疏密、纵横穿插的结构变化中。藤萝叶和藤萝花形成了富有节奏的形面,与藤条的重墨线形成对比,呈现出线面结构的妙趣。这是齐白石所体验到的某种机趣,审美意趣鲜明、简洁、纯粹,这都是在白底作画才能有此效果。
平面性的空间表现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上下、左右展开二维的世界,使表现内容得到超客体的自由表达。平面性表现没有透视,不模仿真实现象。由于不是客观的再现,我们内心世界许多丰富、微妙的追求通过视觉语言得以呈现,而这些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是超现实的。齐白石所画的《葫芦》中,葫芦有主有次,墨叶有大有小,藤蔓势态均衡,空白形分割得丰富多变,向观众展示出宾主、虚实、疏密、松紧、粗细、曲直、浓淡等相对因素在变化中的和谐之势,把复杂、丰富的生命感受通过形态组织,墨色变化表现出来,这是两维平面性表现的特点。
中国绘画的造型方式是以线造型。线条可以表现形体特征,形体的转折和形体量感,更重要的是线条有自身的审美表达,如:用笔的力度,用墨的变化,笔势关系等等。
具象与抽象的高度统一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特征。具象的呈现是借万象之表,抽象的表达内容是主客所神会的东西,这种会意的东西不是直观所能见到的客观存在物,而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会悟的东西是一种融进主观的审美情趣、学养和认识,并在客观现象的诱发下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一种感受的东西。落实到具体的形式上,既有鲜活的外在形貌,又有笔墨形式上审美趣味,这就是似与不似的东西。齐白石的绘画是具象与抽象高度统一的典范。具体素材是客观物象,画面组织呈现的内容是一种美感表达。他所作《青蛾》兰草五条线,长短合度、疏密穿插适宜,青蛾点状形态在空间占据的位置也恰到好处,实现了一种美的秩序表达,是具象与抽象高度统一范例。
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还具有很大的程式性。笔法、墨法、笔墨组织法则都具有很大程式性,勾、皴、擦、染、点程序分明功能各异,这种程式性的东西形成了中国画表现的特点,也标志着笔墨形式在表现上的成熟程度。从传统笔墨形式表现上看,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点:1、不做客观模仿之功,创造相对因素的相互作用,表达创作主体审美体验。2、讲究运动与平衡之势的营造。3、控制节奏感以效天地运动之生命节奏。4、以空白为底。5、平面性的空间表现。6、以线造型。7、具象与抽象的高度统一。8、笔墨为主色彩为辅的构成形式。9、注重笔墨程式。这是中国画形式表现特点,在以下各章节中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的讨论这些特点。
3
中国画的现代发展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绘画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传统绘画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西方艺术观念和绘画表达方法深深影响着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尤其在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下,对绘画自身的认识和各种表现形式研究成果的引入,在我国的美术教育和绘画发展上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带来关于绘画的知识、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中国画经过近一百多年来中西融合的发展,已改变了固有面貌,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中西融合发展阶段性的演变过程,由于中西整合实践还在进行中,能否在今后的百年间或更长时间里完成整合实践,创造新的绘画形式,这是中国画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历史变革时期,需要非常理性的看待传统,也需要非常客观的看待西方文化观念下各类视觉表现形式探索的价值。当我们用现代眼光反观传统绘画时,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认识上不仅早熟,而且十分有深度。在形式表现上也非常独特,并且有一个独特的表现系统,这些都可视为中国画向前发展的重要资源。但从东西方文化精神比较来看,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比较重视将绝对生命精神内化于主观生命精神的体验,将提升了的主观生命精神转化为某种客观形式呈现,认为形而下器的形式表达是小道。因此,中国古代画家所体验到的内容虽然幽深玄远,但在文化心理上不重视将这种体验转化为一种客观形式的研究,因此所感受的东西难以做到充分表达,中国人内在的涵养,高明的智慧与敦厚的德量的精神文明之伞也无法撑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弱点。这一弱点难求其心灵充分表现于作品之中,我们许多的体验不能通过具体形式要素和各种要素的丰富组织表现出来,这是东西方文化精神差异的结果,也正是东西方文化互补的地方。经过百年美术变革的历程,我们借鉴西方视觉艺术研究的成果,拓展了我们对绘画自身属性、各种因素的表现性和组织关系间各种可能性的认知,因而绘画表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中西在艺术表现上仍有很大差别,尽管西方现代艺术与东方艺术有相似之处,但在文化心理、审美取向、表现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简单的用西方的绘画方法来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意蕴是不行的,而是要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补东方文化之不足,充分撑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伞,这是东西方文化整合的实质内容。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旨趣,是表达自然界虚玄本体的东西,是表达气韵生动的生命感,西方所有再现客观的方法都不大适合中国人智慧的表达。但从绘画概念上看,绘画构成有一个一般性规律,这是绘画特质决定的,是中西绘画都要共同认识的,是相互交流的基础,也是互相理解的共同规定。因此我们现代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画专业学习,开设了许多绘画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均是绘画自身特性与表现规律的课程,这些课程恰恰是西方人率先认识到的。因此,我们整合东西方文化成果要知道如何整合,要有能力确认传统有价值的内容,要明确吸收西方什么内容。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曾说过“中西文化精神,将来果有一融合,则中国未来文学艺术之天才,宜亦保持中国过去文人,重各方面人文陶养以养气之精神,并辅之以一高明之智慧与敦厚之德量。然又不当如古人之视文艺为小道。当转而学西方文学家、艺术家献身于一专门之文学艺术,而务求表现其心灵于作品。使志气充塞于声音,性情周运于形象,精神充沛乎文字,以昭宇宙之神奇,人生之哀乐,历史文化世界之壮彩,人格世界之庄严与神圣。”(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这似乎就是我们今后整合实践的真实描述。从20世纪初由西方掀起的形式主义热潮,到如今绘画可以做到更纯粹、更充分的表达某种观念,这是现代绘画最显著的成就。绘画自身语言的表现性和构成规律得到深入研究,专门的理论研究与绘画实践展现出绘画已经进入一个自觉时代。中国画通过整合西方绘画资源,在表达大千世界虚玄本体的内容和气韵生动的生命感时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中华文明的各类文化形式将来最有希望给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带来影响,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固有一种“重各方面人文陶养以养气之精神”(唐君毅语)并且接受过西方文明的影响已有300多年的历程,我们有机会将东西方文化整合为一种新文化,这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文化变革时代。
经典语句
1. 中国画能够呈现中华民族的审美人格,它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 通过绘画的整体形式,表达主观精神与宇宙绝对生命精神相契合的东西,揭示天地运动旋律的奥妙,这是传统中国画自觉之初的一种绘画认识。
3. 在辩证的组织中把握众多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营造运动与平衡笔墨势态,把握宇宙万象的变换节奏,这是笔墨表现的实质内容。
4. 冲突能够创造变化,相对因素的对比即是一种矛盾冲突,可以让人关注,对比越强、冲突越大,也就越让人关注。利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突出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它也能够使画面产生起伏的节奏。
5. 以客观物象为素材,以中国人文精神为内涵,运用毛笔、绢纸、墨创造相对因素的相互作用,营造既运动又平衡的一种势态,然后能够创造与大千世界生命节奏相契合的秩序与和谐的绘画形式。
图、文:绘画系教授 韩敬伟
学术顾问:李睦